最新消息

中國高爾夫球場網
如果當前的世界排名恰巧是2016年奧運會時的世界排名,你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歐美將主宰奧運會高爾夫項目,只有女子,亞洲還有奪金的希望。誰能奪取獎牌,主要是看運動員本人的競技水準以及臨場發揮。可是從大的方面上講,運動員較量的也是一個國家的實力。
  世界排名顯示出歐美的強大優勢
  在這一周的男子高爾夫世界排名(10月5日)上,一共有7個美國選手,2個英國選手,1個瑞典選手,1個愛爾蘭選手,1個西班牙選手,1個德國選手,1個澳大利亞選手以及1個斐濟選手進入了前15位。也就是說在最頂尖的高爾夫圈子之中,北美洲有7人,歐洲有6人,大洋洲有2人,亞洲、南美洲和非洲一個代表也沒有。
  根據奧運會高爾夫專案推薦的比賽形式,世界排名前15位選手將沒有國籍限制,都可以直接獲得奧運會的參賽資格,而另外45個名額將依照世界排名的先後順序,以每個國家球員總數不超過2個的形式進行分派。僅從這一點來看,美國已經佔有了很大優勢,因為按照當前的這份世界排名,其他國家的選手的比例不會超過1/30,而美國卻能獨享7/60,至少是其他國家的3.5倍。十分幸運,梁文沖不久前在亞太公開賽獲得了並列第二名,他的世界排名目前位於192名,而奧運會只會出現英國,不會有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的區別,所以中國也將有參賽資格。
  現在讓我們再來看一看女子的世界排名。世界排名前15位之中,韓國選手的數量最多,達到了5人,其次是美國4人。另外墨西哥,瑞典、挪威,中華臺北,日本,以及澳大利亞各有1人,換句話說亞洲的實力最強大,非洲沒有代表。光從參賽人數來看,韓國(1/3)以及美國(4/15)相對來說更佔優勢。中國選手馮珊珊世界排名77位,這意味著中國大陸在女子高爾夫專案上也有代表,而葉莉英(世界排名102位)同樣也有參賽機會。
  光從代表性來看,奧運會高爾夫項目能覆蓋相對更多的國家或地區,可是從含金量來說,它無法同四大滿貫賽相提並論,甚至不及球員錦標賽以及世界高爾夫錦標賽。可是考慮到現代奧運會的宗旨是“和平、友誼、進步”,這樣設置陣容既兼顧了比賽的精彩性,同時也有利於促進那些新興國家的高爾夫運動發展——他們參加不上大滿貫賽,至少還能參加四年一次的奧運會。
  說到這裏,你或許會問到底是怎樣一個因素決定當今高爾夫的世界秩序的。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有必要看一看高爾夫的世界秩序究竟是怎樣的。通常情況下,世界排名前50位是男子高爾夫中的一個重要分水嶺,許多大賽都給與這個門檻以內的選手參賽資格。因此在這裏,我們也依據這條脈絡來分析各國的實力強弱。
  男子世界排名前50位選手中,美國人數最多,一共18人,其次是英國,有9位選手。接下來,西班牙4人,南非4人,丹麥2人,瑞典2人,澳大利亞2人,愛爾蘭1人,德國1人,加拿大1人,斐濟1人,哥倫比亞1人,阿根廷1人,韓國1人,日本1人,印度1人。也就是說北美洲19人,歐洲19人,非洲4人,大洋洲3人,亞洲3人,南美洲2人。
  女子世界排名前50位選手之中,韓國人數最多,總計18人,其次是美國,總共有11人。接下來日本8人,瑞典4人,澳大利亞3人,中華臺北2人,墨西哥1人,挪威1人,英國1人,巴西1人。也就是說亞洲28人,北美洲12人,歐洲6人,大洋洲3人,南美洲1人。
  群眾基礎是頂級選手孕育的土壤
  美國在男女高爾夫運動中都強一點都不奇怪,因為她是當今世界上球場數量最多(球場大約有2萬多個),高爾夫最為普及(2400萬人),職業體育開展得最紅火的國家(男女職業巡迴賽總獎金數排名第一)。英國雖然從球場數量(2500個)以及參與人數(約1000萬人)上不及美國,但是作為當代高爾夫的發祥地,這項運動在該國具有很深的根基,該國有相當比例的人在打高爾夫。事實上,環顧一下世界,當今許多高爾夫強國(美國、澳大利亞、南非和加拿大)都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也就是說在這個問題上,歷史和文化的因素也是相當重要的。另外歐洲,特別是接納高爾夫時間比較長的國家,高爾夫的水準也比較高。以西班牙為例,那裏有300多個球場,而瑞典有450多個球場。
  美巡賽專員芬臣在談論高爾夫加入奧運會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總結,一項運動必須具有群眾基礎才有可能培育出世界級的球手:“你要培養一個世界排名前20位的球手,一個世界級的球手,你需要有訓練的設施。你需要有許多男運動員和女運動員參與競爭。你不可能用一個健身房,把10個人轉變為世界級高手。你需要數以千計的球手參與這項運動才能誕生頂級球手。”以上歐美的強大證明了這一點。
  關於這個問題,你或許會舉出一、兩個反證。奧查婭在高爾夫人口相對較少的墨西哥成長起來的,而維傑-辛格更是來自海島小國斐濟。的確,體育就是這麼奇妙,總會有一些天才式的人物出現在一些不可能的地方。可是你也要看到奧查婭之所以能成長為女子世界第一,很重要的一點是她本身的家庭比較富裕,從小便能接觸高爾夫,而在人生的關鍵時期,她來到了高爾夫第一強國美國留學。維傑-辛格的例子更為極端,不過我們也要看到他在亞洲、歐洲,甚至非洲轉了一大圈之後,才在美巡賽上獲得騰飛。當維傑-辛格事業真正輝煌的時候,他已經是40歲的“老頭”了。
  反過來說,我們也真的很幸運,會有這樣一些榜樣人物。體育運動之中,榜樣的力量總是非常強大的。以瑞典為例,其第一波高爾夫球場建造熱潮出現在八十年代,那是世界人口急劇膨脹的年代。而第二波熱潮出現在九十年代,那正是帕尼維克、索倫斯坦在國際舞臺上輝煌的時候。由於索倫斯坦、阿佛德森的帶頭作用,瑞典50萬高爾夫人口之中有三分之一是女性。這在世界各國的比率都是相當高的,也難怪瑞典一個小國家,不僅男子的高爾夫很強,女子的表現也非常不錯。
  其實最極端的例子還不是瑞典,而是韓國。自從11年前樸世莉奪取1998年美國女子公開賽以來,韓國的高爾夫就瘋狂了起來,到現在該國的高爾夫人口差不多有300萬到350萬。韓國的高爾夫球場(約300個)遠遠無法滿足這麼多高爾夫愛好者。不得已,這些人中的大部分只能在練習場上擊球,一有機會則出國打球。韓國女子高爾夫在樸世莉的帶領下,已經成為了世界重要的一股力量。她們在世界排名前50位中的人數(18人)已經超過了美國(11人),另外截至目前為止,7個韓國女子選手已經贏得11場大滿貫賽,與此同時,梁容銀今年在美國PGA錦標賽上奪魁,成為亞洲第一個贏得大滿貫賽的男子球員。
  2016年奧運會陣容初顯端倪
  顯然,今天的高爾夫格局很難說便是2016年的格局,畢竟還有7年的時間。最簡單的,那個時候現在排名世界第一的老虎伍茲已經滿了40歲。通常來說,一個高爾夫球員步入40歲之後,競技狀態會滑坡。即使老虎伍茲還有橫掃千軍的力量,像維傑-辛格、米克爾森、埃爾斯、哈靈頓等當代的主角是否在那個時候還要競爭力真的很難說,畢竟這些人屆時都快滿50歲了。
  因此從預測的角度來說,我們還要看當前的一些希望之星。2016年,格羅烏爾36歲,加西亞36歲,羅斯36歲,斯科特36歲,奧海爾34歲,亨特-馬漢34歲,金河珍31歲,麥克羅伊27歲,李真明26歲,石川遼25歲,基本上是“正當年”的時候,可以預測他們屆時會是奧運金牌的熱門人選。
  相對來說,女子的發展趨勢更難預測。女球員有可能因為結婚、生子,早早捨棄高爾夫,比如目前位於世界第一的奧查婭便有可能在不久之後消失。如果沒有這些外在因素的影響,申智愛、曾雅妮、克裏默、摩根-普雷塞爾、魏聖美、宮裏藍等都有可能是奧運會金牌的有力角逐者。不過在這7年時間中也有可能出現一些非常優秀的選手,她們現在因為處於青少年時期的關係或許不為人知,但是突然間就能登上世界的大舞臺。
  在高爾夫方面,中國的人才儲備明顯不夠,特別是男子方面差距還很大。雖然胡牧、蘇東、葉劍峰讓人們看到了一些希望,但是與歐美選手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另外男子成材的週期也相對較長,他們中年齡最大的胡牧屆時也才26歲,應該說那個時候他們的職業生涯才剛剛起步,要接班還早了一些。而梁文沖那個時候已經有38歲了,雖然他仍有很大可能為中國創造佳績,但不得不承認他也到了要交班的時候了。
  相比較而言,女子高爾夫更為樂觀一點,比如說今年已經獲得美國公開賽參賽資格的封悅,另外像王欣,以及石煜婷都有可能在七年的時間中迅速成長起來,取得非常好的成績。當然馮珊珊那個時候的年紀也不大,或許屆時她將成為中國女子選手的領頭羊。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馮珊珊、葉莉英等人在國際上的表現也說明中國女子與世界最頂尖水準相比並不算太遠。
  中國出現這種人才凋零、青黃不接、低速發展的現象是歷史原因造成的。過去這十年來,政府對高爾夫採取的是限制措施,將高爾夫推向了“貴族化”的邊緣。很少人能接觸到高爾夫,要玩高爾夫更不容易。至於說到培養一個真正出色的高爾夫職業球手,一個中產家庭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說中國要推動高爾夫運動發展,首先要解決高爾夫的費用負擔問題,至少讓中間階層的人能打得起高爾夫。
  按照尼克勞斯的估計,中國需要在5年內修建1400個公共球場才能滿足需要。從國際上通用的標準來說,100萬人1個球場是最底線,尼克勞斯的估計應該說差不多。相信中國只有走到了那一步,在奧運會上才會有機會。“中國有那麼龐大的人口,再加上他們對體育運動的國策。未來20年,世界排名前十位選手中如果有五人來自中國,我絕對不會驚訝。” 尼克勞斯說。

會員登入

賽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