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2/11

大約在同一時間,英國的羅伯特·虎克(Robert Hooke)也發明了一種複合顯微鏡,有兩個鏡頭組成。虎克利用這種顯微鏡觀察到了木栓組織,由於其相似蜂窩小孔(cell),故將其命名為細胞(cell)。因而誕生了生物學術語“細胞”。
由於兩個鏡頭之間的像差,將兩個鏡頭組合起來會影響精確度,導致複合顯微鏡的解析度低於簡易顯微鏡。
到了19世紀,透過各種方式,大幅提高了顯微鏡的解析度。像差校正是透過使用更好的鏡頭或鏡頭組合來實現的,蔡司和萊茨等德國公司對此大力支持,並為其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德國的恩斯特·阿貝(Ernst Abbe)為顯微鏡的創新發展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可以說他建立了現代光學顯微鏡的原型。
一般的生物顯微鏡主要由物鏡、目鏡、鏡筒、載物台和反射器組成。透過物鏡放大載物台上的物體,即可透過目鏡觀察到放大的影像。
數位顯微鏡則使用CAMERA和光放大器將即時影像輸出到顯示器。
望遠鏡也有類似的結構,用於觀察遠處的物體。望遠鏡用物鏡接收來自恆星或其他遙遠物體的光,並透過目鏡將折射光調整到焦點。
顯微鏡則設計為將光發射到物體上或穿過物體,並用物鏡和目鏡放大透射或反射的光。
生物顯微鏡使用透射光進行觀察。由於不同樣本的光特性存在差異,對應的觀察模式也有所不同。例如透明樣本和不透光的樣本。
下表顯示了主要觀察模式的特點。每種觀察模式對應特定的光特性,例如散射,繞射,偏振,干涉和螢光。
觀察模式 | 特點 | 常見觀察目標物 |
---|---|---|
明視野顯微術 | 生物顯微鏡的一般觀察模式,可利用透射照明實現明視野 | 生物體、細胞 |
暗視野顯微術 | 使用散射光(而不是直射光)使樣本在暗視野下顯示 | 微生物、細胞 |
相位差顯微術 | 使用相位(光線變化)將樣本轉換為亮度對比度以進行觀察 | 無色透明樣本,活細胞 |
偏光顯微術 | 利用偏光照亮樣本,將其轉換為亮度或顏色對比度以進行觀察 | 岩石和礦物等晶體、聚合物 |
微分干涉對比顯微術 | 利用透射光穿過樣本後的傳播距離差,形成顏色或亮度對比度,以進行3D觀察 | 無色透明樣本,活細胞 |
調製對比(浮雕對比)顯微術 | 將樣本的高度差轉換為亮度對比度,以進行3D觀察 | 塑料容器中的細胞 |
螢光顯微術 | 利用螢光化合物或螢光蛋白(如GFP)對樣本進行染色,以觀察樣本表達螢光的部分 | 用螢光染料染色或標記的細胞和組織,顯示固有螢光的生物體 |
反射光顯微術 | 使用反射光觀察不透光的樣本 | 金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