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爾夫球場網
春暖花開,憋悶了一個漫長冬天的人們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門郊遊踏青,放飛心情。在溫暖放晴的假日到城市周邊的高爾夫球場揮動球杆,漫步綠茵,這種新的春遊方式帶起新一輪的春遊經濟。
在我國已有25年發展歷史的高爾夫運動已逐漸從“奢侈消費、財富專屬”的陳舊印象中解脫出來。中國高爾夫球場設計專家、北京新自然高爾夫集團董事長兼總設計師余鋼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作為世界第三大體育運動,伴隨其回歸奧運,高爾夫運動必然在中國迎來迸發式的發展,並將日益朝著平民化的趨勢發展,未來,中國高爾夫球運動的消費人群將非常可觀。
高爾夫如何撬動城市經濟發展
餘鋼把高爾夫球場看成是展示城市魅力的新名片,“高爾夫球場不僅能夠完備城市的配套設施,改善城市的人居環境和投資環境,促進城市旅遊和房地產的開發,更可以促進消費,增加就業崗位。”
高爾夫這種融合了健康、環保、低碳、高雅的運動與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余鋼指出,高爾夫球場建設對城市旅遊經濟發展具有很大的拉動作用。旅遊城市大都是環境、氣候、人文較好的地方,本身為建設球場創造了很好的條件。據統計,高爾夫消費人群到一個城市的出差或旅遊的消費是普通遊客的10倍左右。世界各地很多旅遊業發達的國家,高爾夫運動的發展都非常好,比如泰國。在國內,雲南、海南的旅遊經濟發展是有目共睹的,而這兩個城市的高爾夫發展也十分不錯。
傳統的風景名勝遊、城市風光遊對經常商務外出的人群的吸引力正在衰退,要促進城市旅遊業發展,就要發展特色旅遊。高爾夫正在以其健康優美的環境、陽光和諧的運動氛圍施展獨特魅力。目前,我國一些沿海發達城市的高爾夫球俱樂部在城市旅遊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據瞭解,每年到深圳各高爾夫俱樂部打球的日籍人士就占深圳口岸入境日籍人士的15%左右,可以說他們是專為打球而來。
“由高爾夫球場建設逐步形成的高爾夫產業鏈可以有效地促進城市經濟增長,在歐美高爾夫運動較為普及的國家,都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高爾夫產業,這就是國際趨勢,中國也將如此。”餘鋼談到,高爾夫球場的設計建造、專業設備的生產、高爾夫的地產行銷、球場會籍交換、餐飲、健身等,將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體系,這條緊密聯動的鏈條正漸漸成為撬動城市經濟的“綠色杠杆”。
在談及高爾夫球場與土地資源利用這一問題時,餘鋼表示,高爾夫球場的建設沒有統一的標準,必須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才有特色。我國的高爾夫發展承載著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發展不平衡等問題,要在兼顧資源、環境、市場的大前提下發展高爾夫產業。比如,有的城市靠海,有的城市多山,有的城市沼澤多,有的城市荒地多,這就要求每個城市要根據自身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人文特色等因素設計、建造高爾夫球場,把海灘、沙漠、戈壁、沼澤、荒地、乾涸河床廢地、垃圾堆放地等荒廢地利用起來創造價值、美化城市。
中國高爾夫要走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
國際高爾夫設計公司大舉進軍中國市場,是因為目前中國高爾夫產業具有巨大的發展前景,截至2009年,中國高爾夫球俱樂部僅為500多家,餘鋼預計,中國需要建設2000座高爾夫球場。實際上,中國高爾夫球協會曾表示,即使中國建成2000座高爾夫球場,也不及美國的一個零頭。中國目前有300萬人打高爾夫,打球人數僅占總人口的0.23%,無疑有著巨大的提升空間。”
“球場建設是一種剛性需求,巨大的球場需求空缺是高爾夫產業在我國發展的最大機遇。”餘鋼總結道,但同時他又指出,中國高爾夫產業的機遇與挑戰並存,現實情況並不容樂觀,只有克服一系列障礙,中國高爾夫產業才能實現健康蓬勃發展。
余鋼指出,現在高爾夫運動在中國仍處於起步階段,一些高爾夫球場的經營狀況並不理想,處在成本高與收入低的兩難境地。究其原因,第一,有些球場選址、用地並沒有完全利用荒地,靠近城市中心,土地成本偏高,第二,有的球場僅會所建設就花費幾千萬甚至上億,規劃不合理,建設成本高。第三,是人員成本高,服務人員過多,而國內專業管理人員太少,很多是採用外聘,人力成本高等,這一系列問題都為高爾夫產業在國內的發展提出了挑戰。
談到高爾夫球場設計領域目前面臨的最緊要問題時,餘鋼認為,“中國的高爾夫發展必須要與國際接軌,而接軌的方式並不單單是粗放的服務方式對接,而是要在掌握國際先進技術與設計理念的基礎上,立足於國內市場的需求,結合本土人文地理、建築風格等狀況,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
談到高爾夫球場設計人才培養與國外差距這一問題,餘鋼表示,“設計師是高爾夫球場的靈魂,而人才因素正是制約中國高爾夫發展的一大問題。高爾夫設計在中國慢慢崛起,這期間設計人員也在不斷成長。目前的球場設計師大部分都是在高爾夫球場各個發展過程中成長起來的,這其中有做草坪管理的,有給外國設計師做翻譯的,也有從事建築設計的,還有高爾夫球員等,這些人在高爾夫行業摸爬滾打很多年,從不同行業和職業接觸高爾夫後轉向球場設計。”
余鋼認為中國設計師想追上世界的步伐,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不斷完善自己,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設計理念、管理思想,充實建造等方面的知識,提升高爾夫發展背景與文化方面的素養,做到本土化和專業化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