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1/02/06
南方都市报
一年之計在於春,來自各大洲的400多名職業高爾夫球手本月中旬聚首泰國,爭奪本賽季亞巡賽的參賽資格。而中國內地軍團只有一人孤身作戰,結果19歲的廣東小將葉劍峰未能打滿四輪比賽便鎩羽而歸。不禁令人感慨,還有多少中國內地球員會出現在亞巡賽賽場上?回想當初,亞巡賽是包括張連偉、梁文沖、吳阿順在內的中國內地球員走向世界舞臺的跳板。然而,當同一亞洲巡迴賽獲得中國高爾夫球協會支持並於2009年創建之後,亞巡賽在中國內地已經失去了單獨認可的比賽。中國高爾夫正與亞巡賽漸行漸遠嗎?亞巡賽執行主席奇拉漢日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作出了解答。
Q:過去三年,至少有2名中國內地球員參加亞巡賽資格考試,而今年只有1人,你的反應是什麼,奇怪、失望還是預料之中?
A:亞巡賽向來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球員,我不知道為何今年沒有更多中國內地球員參與,因為我們並沒有阻止他們。
Q:今年參加亞巡賽資格考試的球員多達433名,比去年多了57人。可是,在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球員參賽熱情高漲的時候,中國內地球員卻越來越少,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反差?
A:就如剛才所說的,我們仍然會一直給中國球員提供參賽機會。
Q:你有沒有想過一些辦法來吸引更多的中國內地球員參加亞巡賽資格考試?
A:我們希望吸引更多中國球員加入亞巡賽,畢竟這些年的事實足以證明,頂尖亞洲選手是可以通過亞巡賽成為世界級球員的,張連偉和梁文沖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Q:葉劍峰沒有獲得參賽卡,那麼今年還有哪些中國內地球手有資格參加亞巡賽?
A:我們很樂意通過邀請,讓中國球員前來參賽。
Q:除了資格考試外,現在參加亞巡賽的中國內地球員也越來越少,似乎亞巡賽與中國高爾夫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你同意這種說法嗎?
A:亞巡賽並沒有和中國高爾夫越來越疏遠。事實上,我們會繼續與中國球員溝通,並且給他們提供參加世界級比賽的機會。事實證明,亞巡賽已成功將旗下部分球員打造成世界級球星。還有,所有排名靠前的亞洲球員都通過亞巡賽嶄露頭角。
Q:近兩年來,中國內地球員多數都參加同一亞洲比賽,他們認為同一亞洲提供了更多的參賽名額、獎金,而且更方便與中國的工作人員溝通。那麼,以上所提到的參賽名額、獎金以及語言的溝通,是否成為亞巡賽吸引中國內地球員的障礙?
A:基本上,亞巡賽有會說中文、韓語、泰文、印度語、馬來語和日文的工作人員,而且我們也有不少華裔球員。所以,我相信,中國球員一定能夠適應在亞巡賽打球的日子。
Q:同一亞洲今年將推出13場比賽,每場比賽的獎金至少達到100萬美元。相比之下,亞巡賽的吸引力是否下降了?
A:亞巡賽是一個以球員為主的巡迴賽組織,我們的任務和宗旨是盡可能地增加比賽場次,讓亞太地區的球員有更多參賽的機會,並且借此發展和提高整個亞洲地區的高爾夫球運動。從賽程表來看,我們賽事的最低獎金是30萬美元,最高獎金則高達700萬美元。這些賽事不但獲得許多贊助商的支持,同時也達到了亞巡賽想為球員製造更多參賽機會、讓賽事冠軍能夠參與世界級比賽的目的。
比如,韓國年輕球員盧乘烈自2008年開始便踴躍參加亞巡賽,去年成為亞巡賽史上最年輕的獎金王。諸如此類的例子足以證明亞巡賽能夠讓他們發揮實力、磨練球技。總有一天,他們會成為國際球星。身為一個巡迴賽,我想這是我們最大的吸引力。亞巡賽今年共有25場比賽———橫跨亞洲各個地區、甚至包括瑞士,這鞏固了亞巡賽作為世界第三大巡迴賽的地位。
Q:亞巡賽會不會推出一些有效的措施來應對同一亞洲的競爭?
A:亞巡賽擁有深厚的基礎與結構,這可以確保我們能夠與合作夥伴、贊助商持續合作,而贊助商可以享受我們廣泛及堅實的電視平臺所帶來的利益。亞巡賽的所有節目都會發佈到世界各地主要的廣播電視臺轉播,因為我們擁有超過30個不同國家、地區的球員,所以亞巡賽才會有如此廣大的觀眾群。
Q:你怎樣形容亞巡賽與中國高爾夫現階段的關係?
A:中國高爾夫球協會和亞巡賽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為球員提供更多更好的參賽機會。亞巡賽一直都很願意而且積極地與中高協合作,希望能夠達成有建設性的合作關係。
高論:你要的是什麼?
真令人困惑,亞巡賽曾經是中國內地球員成名的舞臺,現在卻成了“燙手山芋”。
就連亞巡賽執行主席奇拉漢也不清楚現在中國內地球員為何不積極參加亞巡賽資格考試以及亞巡賽,這位贏得過亞巡獎金王的緬甸人本能地以為中國職業球員最需要亞巡賽所提供的參賽平臺。
過去兩年,拿著“百齡壇梁文沖高爾夫基金”的多名中國球員積極競逐亞巡參賽卡。
去年底,中高協公佈2011年賽程,比賽數量讓人心癢癢。然而去年的資料顯示,同一亞洲巡迴賽、中國國內職業賽都取消過比賽;兩位老外在國內比賽拿走各自的職業生涯首冠;在有資格參與同一亞洲獎金榜的162人裏,只有8名中國內地球員上榜。說實話,今年能打多少場比賽不好確定,能拿多少獎金更懸。
前景尚不明朗,中國球員再度闖蕩亞巡賽時卻多了顧慮。球員們想拿中高協職業排名的積分,以此獲得世錦賽-滙豐冠軍賽的參賽資格,而參加亞巡賽則撈不到高分;球員們想靠比賽賺錢,可是出國打亞巡需要支付交通、住宿等費用,而且比賽陣容更強的亞巡賽不比同一亞洲賽容易;球員們想要更方便的環境,畢竟很多人不懂英語。
但是,同樣站在同一亞洲陣營的韓國卻有76位球員競逐亞巡參賽卡。他們擁有發展成熟的韓巡賽,他們跟中國球員一樣面臨著語言、出國比賽的問題,這讓人不得不去推敲那些理由。
談積分,亞巡賽擁有更高的世界排名積分,如果你想進2016年的奧運會,那麼世界排名積分就能派上用場;談錢,亞巡賽有多達7場與歐巡賽聯合認可的比賽,其中在去年高達600萬美元獎金的新加坡公開賽上,李超與吳阿順僅差一杆便可晉級決賽;至於語言溝通、適應國外環境等問題,十幾年前的張連偉都沒有把那些當成難啃的問題。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小算盤,到了最後,你要問自己,你想要什麼,然後怎樣達到目標?
亞巡賽的中國內地“考生”(近7年)
2005 李超(第73名),程軍(第80名),曹韓峰、古浩然(被淘汰)
2006 袁浩(第95名),丘志峰、付泰、鄧勇紅(被淘汰)
2007 無人報考
2008 尚磊(第4名),吳阿順(第24名),古翠林、楊文章(被淘汰)
2009 吳阿順(第5名),吳康春(第41名),蘇東(第69名),葉劍峰、袁浩、尚磊、廖貴明、陳小馬、黃明傑(被淘汰)
2010 肖志金(第56名),廖貴明(第103名),尚磊、孔維海、陳建(被淘汰)
2011 葉劍峰(被淘汰)
(注:前40名獲得參賽資格,張連偉、梁文沖均為“免考”球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