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全國高校高爾夫球邀請賽選拔選手備戰2011大運會
中國高爾夫球場網
    2011年8月,來自180多個國家的一萬多名大學生運動員將彙聚深圳,參加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經過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的批准,高爾夫專案將首次成為大運會的比賽項目。
從2008年起,迎大運全國高校高爾夫球邀請賽連續三年在深圳觀瀾湖高爾夫球會舉行,旨在為2011年深圳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宣傳造勢。該賽事由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中國高爾夫球協會以及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深圳市文體旅遊局主辦,深圳市體育總會、深圳市體育風尚雜誌社承辦,第三屆比賽已於2010年12月26日至28日在深圳觀瀾湖高爾夫球會尾崎將司球場舉行。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周向榮三隻小鳥無柏忌以69杆奪得亞軍、北京體育大學常迪(71)獲得季軍,亞運會奪得高爾夫項目女子個人銀牌的廣東外語外貿學院黎佳韻同樣打出71杆排在第四,深圳大學蔡汶霏交出75杆排在第五。
賽後的媒體見會會上,王剛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剛剛就有《晶報》的記者朋友跟要我報料,我說‘千萬別曝料’,還是要可持續發展的。不過大眾媒體的關注度提高了,這是發展的第一步。高校高爾夫的關注面一年比一年廣,很多高校對這個比賽有非常濃厚的興趣,這是為了我們這個項目的進一步快速發展和普及。這三屆比賽是大體協批准和組織的,連續進行了三年,另外還有全國大學生高爾夫邀請賽,就是為了選拔2011大運會高爾夫項目的運動員。張玉陽等人已經列入集訓名單,接下來會組織一些比賽、訓練。另外,通過高校高爾夫的比賽,勢必對大學的高爾夫普及帶來很大的促進。
對於張玉陽、黎佳韻已經獲中高協批轉職業的問題,王剛表示,只要是有正式學籍的在校大學生都可以,職業身份只能說明一種參加職業賽的資格。同樣,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在國外上大學的選手也有機會的,是否召集回國代表中國隊參賽還未確定。
就目前情況看,中國現有的職業高爾夫球手很少有接受過高校教育的,職業發展道路比較局限。可以說,相比放棄學業專門訓練,體教結合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模式,在大學裏可以學到文化知識,也可以練好球,文化積累和球技同時增長,或許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張玉陽、黎佳韻、蔡汶霏以及正在美國就學的胡牧、韓韌、何澤宇等是這一類人物的代表,都是從小就活躍在青少年賽事中,江湖中小有名氣,在業巡賽或者職業賽場上都有錯的表現倍受關注。
以下為媒體見面會上王剛、張玉陽、黎佳韻、蔡汶霏等人一起與媒體記者座談時的問題摘錄——
問:高爾夫和學習如何兼顧,有什麼經驗給同學們?
蔡汶霏(高爾夫學院高爾夫管理專業大四生)我從小就打球,高考的時候也想過放棄高爾夫去選擇其他專業,但覺得自己還是很熱愛這個專業,所以就選擇了深大高爾夫學院,可以更好系統地學習高爾夫這個行業裏的知識。2011年大運會在深圳舉行是很好的契機,參加這三屆迎大運比賽是很好的交流平臺,眾所周知,高爾夫在高校的發展年頭比較短,水準比較一般吧。像平常我們打業餘比賽都是七八十杆左右,有點像職業競技。大學生的比賽感覺更像是學習和交流。深大的公共選修課裏面也有高爾夫課程,學校裏也有練習場,越來越多不是高爾夫專業的同學也來練球,當作普通的項目來參加,也可看到這項運動在中國的推廣。
張玉陽(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大三學生)我也是從小就練高爾夫球,當年高考的時候為了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專門停了一年的高爾夫球,最終高考成績挺滿意,順利考上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大學的課程安排和中學的時候不一樣,每天都有課,要按學校規定早上七點半到學校下午五點半放學,時間比較少,只能用業餘的時間練球。初中和高中的時候就是放了學再去練球,練到晚上八、九點,再回家吃飯、做作業,那時候學習和打球兼顧下來是比較難的。大學的課程沒有中學時那麼多,時間比較靈活一些,有時上午或下午沒有課就可以練球,所以這兩年我的高爾夫水準提高了很多。加上加入國家隊,經常跟國家隊訓練、代表國家出去打比賽,也增長了不少的見識。2010年11月份的時候也代表中國參加了世界業餘錦標賽,52個國家參加,其他國家像美國、瑞典等很多參賽選手也是在校大學生,跟他們交流的時候發現人家的高爾夫球水準確實比我們要高,而且他們的開展時間了也比較久。像NCA大學聯賽,高爾夫在他們那裏是非常熱門而且是很普及的運動,所以他們那邊的水準也相對高一點,所以以後我們的大學生比賽了可以多辦一點,為喜歡高爾夫球運動的學生提供很好的交流平臺,也可以促進我們的球技進步。我也參加了三年高校高爾夫邀請賽,每一屆都打得不錯,取得的成績也挺好的。三年我也看到了同組球手的水準不斷地進步,有些可能是一開始不怎麼會打球,或者是第一次下場就來參加這個比賽,但是私底下可以經常練球,或者學校開展了訓練,今年看同組球手都打得不錯。
黎佳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大三學生)其實我們三個從小就一起長大,可能我們三個的經驗不能給現在的大學生什麼借鑒作用,因為我們練了很久。我覺得大學生現在開始接觸高爾夫的話,可以當作休閒運動或社交平臺,因為大學生不單只是學知識,還要接觸社會,以後要找工作。其實從小我的父母就跟我說,如果你當不了職業運動員,也可以當作業餘愛好來培養。打這個比賽我也是打了三年,我跟張玉陽的感受也差不多,跟我同組的兩個球手真的水準比以前好了很多。第一年參加真的有同學第一次下場打比賽,球都經常打不起來,大多可能打一百二三十杆這樣,今年很多人都打了九十多杆。所以可以感覺到大學生的高爾夫在普及和提高。
問:大體協在大學生高爾夫培養有什麼優惠的政策?
王剛今後我們正在策劃在大體協下面的體育總會,可能會成立一個高爾夫球分會,把所有高校喜歡高爾夫的同學都組織起來,可以有計劃地組織他們比賽,更系統化地訓練。但高爾夫和其他運動是絕對不能劃等號的。一個普遍的情況是,高爾夫一直是高消費的專案。張玉陽她們從小就開始打球,投入多少錢,只有她們家長最清楚,非一般家庭能夠承受得起。大家都知道在美國,花五美金可以打一天,再花兩美金租個小車自己拉著走,累了吃點東西什麼都有。我們中國有嗎?第一,我到現在瞭解,所有的高爾夫球場,全是私有化的,沒有國有,以前有些國有企業搞的高爾夫球場,現在都轉制了。正好新聞朋友在這,我也想借用你們的筆、紙還有你們的眼睛、攝像機,向社會呼籲一下——開高爾夫球場的老闆們(我可能會得罪一些老闆,如果只是為了賺錢的話,沒有國家意識的話),能不能有一顆共同的心發展中國高爾夫,那麼大個球場,不用你週末的時間,平時早一點或者晚一點,給這些孩子開闢一個免費的或者收得很少的時段,給他們進行教學、普及?在這個基礎上再建立一種學生參加的社會化的俱樂部,幾種形式的結合,才會吸引更多的中小學生、大學生來參與這項運動。很多群眾,只要進了這個球場,誰都手癢癢。我不會打,但進了這場地裏走一走,心情就不用說了。我相信孩子們的好奇心,可能都比我們這個年齡要大得多,關鍵就是沒有這個條件。當然,我不能一切都推到社會上,作為學校來說,人才的培養是應該多樣化的,要尊重每個人的志向的情趣,學校也可以在學生會或體育部的領導下,協助同學們建立自己的高爾夫球俱樂部。有了學生自己的組織和社會上的支援,我們明年參加就不是三十所的問題,也不是乘二的問題,可能很快就會普及開來。黎佳韻說的一句話非常好,打球不是為了打職業以它作為生存工具,當然能夠以它為職業何樂而不為?關鍵是通過這個項目提高自己的情趣,增加自己的素質,這是我們教育部門培養合格人才、複合型人才的方式,高爾夫也應該是其中一個。今年很多記者問到這個問題,我覺得真的很難,人家的地能讓你下來活動活動,確實沒有辦法,也不能怪人家,人家搞這種就是為了掙錢。但是我覺得能給一點邊邊角角的時間給大學生們,開闢一個場地讓他們能接觸到高爾夫球。很多球會都有練習場嘛,練習場有些時間比如中午的時候,那些有錢的老闆們可能還要睡覺呢,那麼大太陽他們也不會出來,那你給孩子們提供嘛,小孩子精力又好,打幾百個球就回去上課了,你也不損失什麼。我們還可以再找幾個輔導員,別人找輔導員、球童要給錢,學費也是錢嘛。這是我的一家之言,幹不幹看他們個人的情況了。
問:亞運會你拿了個人銀牌,在廣外學校和學生裏面有沒有造成什麼轟動?在高爾夫方面會不會有什麼措施?
黎佳韻其實我們兩個(張玉陽)進了廣外之後,學校就非常重視高爾夫,希望有機會開課呀,但是暫時沒有場地。學校新聞網上面也經常會報導我們的一些新聞,同學們也開始瞭解一些我們的情況。上一次有個學校新聞網的記者來採訪我,我就說到:“其實現在打高爾夫也不是特別貴,去練習場可能也就幾十塊就可以接觸到這個運動。”有個同學看了之後就說:“哇,你不說那句話我還一直以為高爾夫很貴很貴,在幾千塊錢才能打得起的。”真的現在可能除了下18洞比賽貴之外,打練習場的話還可以接受。很多學生可能以前都不知道這個情況。可能學校讓大家更加瞭解高爾夫的普及還比較少吧。
問:其他體育運動項目可能從小練成績好有特別技能的考大學有加分或照顧,像他們很多高爾夫比賽拿了冠軍,有沒有可能可以考慮採取一些鼓勵性的獎勵?教育部有沒有探討一些這方面的政策趨勢?
王剛作為一個項目的探討是不可能的,目前像奧數也取消加分了。就拿足球和高爾夫來比,那足球落後那麼大那麼重視,就目前現狀來說,可能重視得更多的是足球而不會是高爾夫。照顧肯定會有的,但不是現在,要看接觸的程度和參與的度。我們面對學校體育最基本的一點,是以普及為目的,以提高全體學生身體健康素質為第一要務,這是中國學校體育的根本。作為特殊人才,教育部肯定是尊重的,但要看普及的程度。達到一點普及度之後,可能作為特珠人才拿進來,享受目前的足球、田徑、游泳這些大項的鼓勵政策。但是什麼時候我很難說。所以這種東西一個是教育部門自身的努力,一是這些孩子、家長的努力和付出,還有社會各項的支持。媒體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怎麼樣正確引導,告訴他們高爾夫是怎麼樣的專案。
問:像深大有高爾夫學院所以比較普及,廣外反而沒有。以後是不是高校都應該開高爾夫課?
王剛要開課必須有師資,很多學校不具備呀。叫她倆去教也不可能,她們還是學生,也沒那個時間去教同學們,好朋友一塊邀著去還可以教教。要上課還是要有資質的。促進這所學校在方面更加重視,我想廣外肯定會在不久的將來——開課我不敢說,選修課肯定會開的。那如果黎佳韻她們倆要早點出像的話,大學城新建的時候可能就會規劃出那麼一塊地來做練習場了。問題是現在沒地方了。所有的高校進去的時候都嫌小呀,剛開始的時候都擔心花不起錢。這就是時機到不到的問題。比如說北京、清華、北師大都很關注這個問題。這還是有待慢慢地發展,國家一下投入那麼多錢是不可能的,要投入的地方太多了。學校要做練習場是有可能的,但你要光靠打練習場打好也不行。
問:有沒有可能學校和球場合作,球場作為學校學生的高爾夫訓練基地?
王剛有,像北京萬柳,就是和北體大高爾夫球專業一起合作建立起來的。像上次在廈門東方打比賽,對外是四百塊,我們是國家級比賽出面,還是蠻照顧我們的,也得兩百塊。作為學生還是比較難接受的,當然我們有社會贊助,但球童費都是他們自己給的,你不給人家也不合適吧。正式比賽是兩蠻事,有個球童、球車,練球的時候你不用提供這些東西,讓孩子們自己背著包。這些探索也是慢慢來的。像大體協在北京也有一些合作,經常跟一些球場保持聯繫,可以享受一些會員的優惠待遇。關鍵是沒有變成社會常態的機制。否則都是靠家長自身解決是很難的,關注是靠整體社會的關注和支援。

會員登入

賽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