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寄語青少年兩岸賽曾雅妮望兩岸緊密交流
中國高爾夫球場網
高爾夫項目納入奧運會、全運會、大運會日程以來,一向爭議頗多的高爾夫被注入更多體育、賽事、競技等標籤和元素,其運動本色迅速回歸,令中國高爾夫競技掀開新的一頁。近日,隨著華人球員曾雅妮經過不懈努力終於登上“世界球後”的寶座,中國高爾夫將步入美好時代,迎來兩岸高球緊密交流的新契機。
  日前,被譽為“青少年海峽杯”的首屆“迎大運”兩岸城市青少年高爾夫邀請賽圓滿落下帷幕,這正是2011年兩岸高球互相學習及交流邁出的第一步。作為諸多華人高球偶像的曾雅妮,曾表示要向張連偉等學習,對高爾夫事業傳承及兩岸高爾夫交流等獻力。此外,她對“迎大運”兩岸城市青少年高爾夫邀請賽寄予了好評,甚至親筆簽名了“誠摯邀請賽事今夏移師臺北舉辦”的邀請卡,力邀深高協領導、深圳天翼高爾夫學院王之院長能帶領大陸球員前往參賽。
  傳承海峽杯精神促交流 青少年兩岸賽“很給力”
  兩岸選手的對抗交流要從1995年由海峽兩岸熱愛高球人士共同發起組織而創辦的海峽杯(Straits Cup)說起,它首開中國與臺灣兩岸高爾夫交流先河。目前,促進兩岸選手交流的比賽少之又少,而納入中高協2011年賽程表的僅兩場,分別初定於 9月9-11日舉辦海峽兩岸對抗賽(女子職業),11月17-20日在成都舉辦海峽杯(男子職業)。截止發稿,這兩站賽事的舉辦球場、賽事獎金均為待定。有中高協去年賽程表上部分賽事從“待定”到不了了之而消失的先例,這兩場賽事的待定讓兩岸優秀選手的對抗交流且充滿未知數。
  2011年2月11日,被譽為“青少年海峽杯”的首屆“迎大運”兩岸城市青少年高爾夫邀請賽在東莞中信常平高爾夫俱樂部圓滿落下帷幕,兩岸44位驕子同台對抗,深圳隊在三輪激戰過後以26:10的比分戰勝中華臺北隊,贏得了首站賽事的勝利。翻看歷屆海峽杯比賽的成績單,均為臺灣隊獲勝,中國隊雖屢敗屢戰,但比分差距日益縮小的事態一目了然。雖然“迎大運”兩岸城市青少年高爾夫邀請賽僅是兩岸青少年尖子的一次過招,但意義深遠,這無疑解開了上一代人在兩岸對抗賽必敗的結扣,同時在一個新賽事元年書寫下最為輝煌的一筆。享譽業內的吳相兵教練是海峽杯首屆比賽的參賽選手並連續參加了5屆賽事,他認為多舉辦賽事是促進兩岸高爾夫交流及競技甚為關鍵的一環,“兩岸賽很有意義,兩岸的比賽要堅持搞好,對中國人團結奮進有好處,希望主辦方辦比賽的熱情堅持下去。”
  組委會在友誼第一、競技第二的賽事理念指導下,在中華臺北隊、深圳隊選手建立友誼、增強,溝通的舉措上人性化且別出心裁——不僅安排兩隊選手同桌用餐,更安排兩隊選手同居一室。深圳隊男子球員歐陽正說道:“之前對臺灣地區的高爾夫不太瞭解,只知道他們有不少傑出的職業球員。我跟同屋的中華臺北隊的選手在房間交流挺多,比如我們會溝通都在哪練球、臺灣球場的特點、怎麼學球、學習和打球之前怎麼平衡等等。都是同齡人,交流起來沒有問題。”
  這場由深圳市高爾夫協會、中華臺北市高爾夫協會聯合主辦,深圳天翼高爾夫學院承辦的“迎大運”兩岸城市青少年高爾夫邀請賽,加強了海峽兩岸高爾夫交流,促進了兩岸優秀種子選手溝通和切磋,提升了兩岸青少年高爾夫快速發展和兩岸的高球水準,被業內盛讚“很給力”。
  兩岸青少年旗鼓相當 未來必有更多華人登上世界舞臺
  賽前,劉宇翔、彭婕、王梓漪、楊嘉欣、李源、簡傳林等深圳隊選手接受記者採訪時紛紛表示:臺灣青少年的水準很高,互相合作精神很好;深圳隊選手實力不弱,經常在各大賽事中常有切磋,兩岸青少年水準算是旗鼓相當,基本囊括了兩岸在3個不同年齡段裏的一線高手。在選手實力相差不大的前提下,採用“萊德杯”賽制,就讓本次比賽更具神秘性、挑戰性和結果難以預知的色彩。
  本屆“迎大運”兩岸城市青少年高爾夫邀請賽,兩組來自深圳隊的小球員,一組是A組男子球員簡傳林和歐陽正,另一組是B組男子球員回昱衡和白政愷,他們將“萊德杯”的團隊配合精神得以完美傳承,兩組均分別在三天的四人四球最佳球位、四人四球最佳成績和個人比賽賽中表現傑出,搭檔配合默契,為深圳隊貢獻分數,回昱衡和白政愷更是在前兩輪比洞賽中書寫下“贏 7 剩 6”、“贏8剩7”的驚人戰績。
  在26:10的戰果揭曉後,中華臺北隊選手紛紛對深圳隊對手刮目相看,他們表示:“我們都是在臺北的青少年賽事排名靠前的選手,俞俊安、張雨心、李旻、徐薇淩幾個還有在內地的一些比賽中奪冠或是取得好名次。這次比賽以後,我們認識到大陸近幾年高爾夫發展快速,優秀的選手越來越多,也看到我們的兩隊的差距。比如我們個子、體能等方面更弱,大陸球員在技術上、水準上都非常過硬,這也是我們欽佩的。”
  開球距離和鐵杆技術非常穩定的中華臺北隊女子選手李旻,用“體驗‘萊德杯’賽制,經驗寶貴”來形容本次參賽的收穫,她說:“前兩輪的比洞賽,我跟徐薇淩合作,兩人的長短互補,才能力克深圳隊的優秀選手。第三輪是個人比杆賽,我的對手是彭婕,她的表現非常好。雖然推杆上失誤不少,但是她的救球和其他發揮都非常出色。我希望大陸球員能去臺北打比賽,兩岸能加強交流,希望未來能有更多華人選手能像雅妮姐姐一樣,登上世界高壇的巔峰。”
  天翼學院致力青少年發展 花重金肩挑大擔
  深圳天翼高爾夫學院不惜花重金舉辦“迎大運”兩岸城市青少年高爾夫邀請賽,與邀請賽發起人、深圳天翼高爾夫學院院長王之先生長期致力於青少年高爾夫培養的秉性分不開。自2008年2月院長王之先生帶領幾名高爾夫球愛好者共同創辦深圳天翼高爾夫學院成立以來,學院以普及和發展高爾夫球運動為宗旨,為培養青少年朋友對高爾夫球運動的興趣和竟技水準,力爭培養出國家級優秀選手做貢獻。
  據瞭解,天翼高爾夫學院下設有香蜜湖、海濱兩個教學點、青少年高爾夫培訓基地、高球專賣店及健身會所,並擁有帶13個獨立的教室、4個室內打位、24條教學專用球道、配備有國際上最先進的電子教學儀器的高爾夫專業教學場地和19名中外籍的專業資深教練、31名經過系統培訓的助理教練,目前已培訓了近2000名學員,拔尖者還在國內重量級賽事中取得優異戰績,譬如2009年在業巡賽上連奪兩站男子組冠軍黃有誼和在2010年業巡賽上成為唯一一位贏得兩站賽事的“女子雙冠王”彭婕。
  作為“迎大運”兩岸城市青少年高爾夫邀請賽的催生者和開啟兩岸高球文化交流的重要核心人士,王之先生促進青少年高爾夫運動發展,加強兩岸青少年高爾夫交流、提升國內高爾夫水準的心願十分堅定。天翼高爾夫學院有不少臺灣學員和優秀的臺灣教練,借助他們積極促進兩岸交流的穿針引線,比賽順利誕生。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王之先生對比賽的持續舉辦寄予了厚望:“培養青少年是我們的天翼的一份責任,我們願意把這份重任分擔力所能及的部分。我非常高興這次兩岸賽吸引了最優秀的選手前來參賽,成為高爾夫球人才脫穎而出的寶貴平臺。這一周,比賽緊張、激烈、順利進行,選手們都非常開心。我期望比賽能持續舉辦、辦好,更寄望我們的優秀選手有朝一日能站上世界的舞臺。”

會員登入

賽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