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 顧晨白
過去的兩周,中國高壇有兩大盛事:新一屆中國高爾夫國家隊和“中國高爾夫媒體聯盟”相繼成立。與其說好事成雙,不如說怪事紮堆,因為這兩大盛事都很有“中國特色”。
高爾夫運動員大致有三種截然不同的生活:職業選手是自負盈虧的純個體戶,靠打比賽掙獎金養活自己;參賽沒有獎金的業餘選手又分兩種,占絕大多數的也是個體戶,依賴家庭資助或地方高協的支持。極少數入選國家隊的選手則享受舉國體制,日常訓練和參賽都由國家包辦。新一屆中國高爾夫國家隊,就混編了過著三種不同生活的選手,其“中國特色”堪稱舉世無雙。更有媒體報導,幾乎每個隊員都配有一名教練,17名隊員有近10名教練,在透露這一消息的某位元洋教練看來,這是一個有別於其他國家隊的有趣現象。
對於之前要自掏腰包的個體戶業餘選手來說,現在吃喝拉撒有人全包當然是件好事。那習慣了有贊助商和經紀人的職業球員呢,“歸順”國家隊後是否還能拿著贊助商的錢、穿著贊助商的衣服自由參賽呢,是否可以既享受舉國體制的“全包”又到處賺獎金呢?最關鍵的還是他們在賽場上的身份,到底是職業球員還是國家隊隊員。如果是前者,就必須履行職業球員的責任和義務;如果是後者,那一切言行都得聽組織的。這個矛盾已經在今年的中國公開賽上出現過,國家隊教練阻撓職業球手接受屬於國際慣例的媒體採訪,這在職業比賽中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國家隊尚未正式成立便已如此,那麼接下來,阻撓採訪應該有更強硬的理由了。
著名球手張連偉以“名譽隊員”的身份入選了新國家隊,但他向南都記者表示,如果在著裝上出現國家隊隊服和贊助商衣服的衝突,他將會以贊助商的為准,“可以在衣服上加上國旗,但我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拋棄贊助商。”
和亞運會不同,只有獲得足夠積分、獲得夠高排名的職業高爾夫選手才有資格參加奧運會。而且,只有參加世界幾大巡迴賽的職業選手才有機會獲得世界排名積分。但在這份17人的混編國家隊名單中,職業球手只有7人,而且除了梁文沖,其餘6人都是廣州亞運會後才轉職業的新人。放眼內地高壇,目前只有梁文沖、吳阿順、馮珊珊等個位數的中國球手仍在征戰高積分的巡迴賽,但不久前還對南都記者表示“目標就是奧運會”的吳阿順和目前女子世界排名最高的內地選手馮珊珊都不在名單之中。更奇怪的是,連參加廣州亞運會的國家隊選手都經過了多場比賽的選拔,而以備戰奧運會為目標的新一屆國家隊卻省略了這個重要環節。
一位職業球手認為,這份名單肯定會有爭議,國家隊應該有選拔機制。這位球手還表示了他的擔心:如果這支國家隊裡的職業球手打不過民間的職業球手,業餘球手打不過民間的業餘球手,怎麼辦?
有媒體在分析為何馮珊珊無緣國家隊時稱,國家隊對有能力打美巡賽的球員來說沒有吸引力。馮珊珊的父親則向南都記者表示:“這個事情我不清楚,你只能去問中高協,或者問她本人。”
和國家隊的成立“怪事成雙”的是“中國高爾夫媒體聯盟”的成立,該聯盟由12家專業媒體發起,旨在“更好地推動和報導中國高爾夫運動的健康全面發展”。據報導,聯盟成員達成共識,將自律自強,堅持高爾夫媒體的操守。但據小道消息,這個聯盟成立前後的一大議題是抵制某個發展中的賽事,因為該賽事對媒體招呼不周,而且讓大眾媒體介入過多,導致專業媒體利益受損。這個小道消息,已經得到了該賽事主辦方的默認。
高爾夫進入中國後,就已經附加了不少“中國特色”:打球要坐球車、要有球童伺候、打球成為談生意聯絡感情的重要手段、大眾媒體鮮有報導……如果高爾夫真的是一項體育運動,那麼“中國特色”必將阻撓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