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爾夫球場網
中國球員選手馮珊珊在美國紐約蚱蜢山鄉村俱樂部領先兩桿贏得LPGA錦標賽,奪得個人第一個美國女子職業高爾夫球巡迴賽冠軍,也是第一次贏得女子高爾夫大滿貫賽。對此美國《水牛城新聞報》的專欄作家波比-迪切薩雷(Bob DiCesare)寫了一篇有趣的故事,想像了若幹年後可能會在一個美國家庭餐桌上出現的對話。那個時候,一個美國小女孩如果想看女子職業巡迴賽,那就必須要去亞洲,因為一場世界性的比賽或許將有200名亞洲球手,而美國球手只有20名。小孩的媽媽認為這一切都是馮珊珊奪冠所致,她像樸世莉一樣掀起了中國高爾夫熱,並且影響力更大。她帶動了高爾夫球場數量的增長,促進了高爾夫產業市場,更重要的是帶出了一大批有潛力的中國小球員。而最後小孩的爸爸只好承認了事實,並將話題轉移到了曲棍球。以下是有趣的譯文:
也許在將來一個普通的美國家庭晚餐話題將是這樣:
小女孩:我真的很想去看看LPGA比賽。
爸爸:讓我們看看有什麼比賽馬上就要開始。
媽媽:看看東京吧,那裡要比上海早一個小時。
爸爸(笑著說):我想或許在我們這裏。
媽媽:祝你好運。
爸爸:什麼?我一直覺得她們在我們這兒有很多比賽。
媽媽:是的,她們過去是這樣。然後亞洲人開始在我們的地盤上贏波。這在2012年馮珊珊贏得LPGA錦標賽之前就開始了。
女兒:她來自中國。
爸爸:所以呢?
媽媽:東方的球手橫掃了四場大滿貫比賽,然後就是馮珊珊的勝利。這再次導致了「樸世莉效應」。1998年樸世莉贏得LPGA錦標賽和美國女子公開賽之後,韓國人就因此而對高爾夫瘋狂起來了。
小女兒:然後中國又比韓國更大。
媽媽:是的,甜心。韓國的人口要少五千萬。它只像中國沃爾瑪超市的一個洗手間。當馮珊珊在蝗蟲山奪下冠軍後,中國的高爾夫爆髮式增長。中國年輕的選手都渴望打球,並努力成長為馮珊珊那樣的球員。
爸爸:中國有高爾夫球場嗎?
小女兒:有很多。
媽媽:1980年代,整個國家只有200座高爾夫球場,到了馮珊珊的時期,有超過300家。觀瀾湖完成了12個18個洞的高爾夫球場。觀瀾湖由朱樹豪建設,他在2009年成為了高爾夫雜誌評選的影響高爾夫世界人,排在第七位。我不知道現在有多少了,但應該有幾千家了。
爸爸:你怎麼知道這些?
媽媽:我一直關注著馮珊珊成為首個奪得LPGA冠軍的中國選手之後的故事。因為我想如果樸世莉都能戲劇性地影響這項運動,那麼馮珊珊的冠軍將無可厚非地推動高爾夫在中國的發展。
爸爸:真的有這麼厲害?
小女孩(嘆氣):噢,爸爸.。。
媽媽:那當然了。在美國贏下冠軍是終極的榮譽。這裏的獎金更多。勝利帶來巨大的榮譽。越來越多的年輕女孩將從東方來到這裏,把所有的時間花在練習上,希望能在美巡賽取得突破。
爸爸:為什麼後來停止了。
媽媽:這個運動基本脫離了對美國的依賴,Nike、Callaway和其他高爾夫公司也都這樣。他們都等待著高爾夫在中國真正騰飛後的市場。你怎麼能指責他們給了美國更少的市場呢?高爾夫在中國成為香餑餑之前,市場份額就增長了20%。
爸爸:那就再也沒有美國的比賽了嗎?
小女兒:只有美國公開賽了。但總是在夏威夷舉行。
爸爸:為什麼呢?
媽媽:因為現在的巡迴賽大多都在亞洲。一旦一場比賽有200名亞洲球手,20名美國球手和幾名其他地區的球手時,她們還有什麼理由一定要飛到美國來呢?尤其是當地的贊助商也開始大力砸錢。至於美國公開賽,因為夏威夷是個折中的地方。
爸爸:你已經預見了所有的事情?
媽媽:我還記得馮珊珊在LPGA錦標賽奪冠後的採訪。他說她希望中國的年輕球手可以跟隨她的步伐,在職業高爾夫道路上設下目標。然後我就看到LPGA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小女兒:所以爸爸我們走吧?
爸爸:那對於曲棍球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