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爾夫球場網
高爾夫重返奧運會的效應正在全球一點點發酵。今年在土耳其舉行的世界業餘團體錦標賽首次出現候補名單。一些之前很少聽說有高爾夫運動的國家也開始對這項運動產生興趣。毫無疑問,這對高爾夫的發展來說是一件好事情。
你可以在土耳其看到全球高爾夫運動的增長情況,而這與高爾夫明星到這裡來打比賽並無關係。
別介意泰格-伍茲和麥克羅伊在“世界高爾夫總決賽”的8名參賽選手行列。這場比賽基本上是一場表演(在比杆對決賽的第一輪,其中四名選手穿上了短褲),儘管獎金不少(冠軍支票150萬美元)。
毫無疑問,這場比賽有助於土耳其申辦2020年奧運會,並且向全世界推薦自己是高爾夫的勝地。彙聚高爾夫之中的最大牌選手--甚至只是幾天--或許也能激發人們對這項運動的興趣。
可是與這場“世界高爾夫總決賽”相比,剛剛離開這座小鎮,並沒有得到多少曝光的賽事,重要性更高。
世界業餘團體錦標賽星期天結束,美國隊取得了2004年以來的第一場勝利。這場比賽的重要性並不體現在誰與艾森豪獎盃合影上,而在於誰沒有參賽上。賽事舉辦54年以來,首次出現了候補名單。
CBS體育部前總裁皮爾森(Neal Pilson)曾經說美巡賽的財政是否健康,主要看贊助商的候補名單。這句話同樣可以套用在世界業餘團體錦標賽上。1958年,第一屆比賽在聖安德魯斯舉行的時候,總共有29支隊伍參與。今年,隊伍已經滿員,達到了72支--從美國到烏克蘭,從百慕大到保加利亞--以至於賽事要在安塔利亞高爾夫俱樂部(Antalya Golf Club)蘇丹和佛度兩個球場舉行。
而那些在候補名單上的國家--主要是依據他們報名的時間來確定--包括了沙烏地阿拉伯、毛里求斯、納米比亞和黎巴嫩。
“我們召開了全體成員組織的雙年會議,大家對奧運會的重視是非常明顯的。” R&A執行總裁彼得-道森(Peter Dawson)說,“大家的興趣很高。特別是那些只把奧運會比賽專案,而不是高爾夫視為自己運動的國家。可以肯定,它肯定在開始推動高爾夫的發展。”
毫無疑問,你很容易將世界業餘團隊錦標賽的成長與高爾夫進入2016年奧運會掛起鉤來。僅僅在三年之前,高爾夫才獲批成為奧運會專案,應該說一些國家要立即打下高爾夫的基礎--其中包括:高爾夫球場,練習場,教學,公司的贊助--或許更為重要的是,一個強大的中產階級群體--從時間上來說並不充裕。
其實過去10年,世界業餘團體的數量已經在朝這個方向發展了--2002年在馬來西亞總共有63支隊伍,2006年在南非有70支隊伍。很明顯,當土耳其處於非洲國家和亞洲國家中間的時候是有幫助的。
可是今年的賽事仍然體現了高爾夫走了多長的路,以及它還有多少成長的空間。
“我想這是一個必然發生的好結果。” 為世界業餘團體錦標賽工作了30年的美國高協前執行總監大衛-費(David Fay)說,“它證實了高爾夫正在走向全球,而這大部分是因為高爾夫是奧運會項目了。現在越來越多國家開始打高爾夫,他們對待奧運會專案,與對待其它比賽專案不一樣。這裡有許多證據。當網球1988年成為奧運會項目以來,他們開始投入許多錢到網球上。你可以看到結果是什麼--所有冠軍都產生自蘇聯。”
大衛-費第一次為世界業餘團體錦標賽工作是在1980年的松樹叢。在那裡,他見到一個17歲的斐濟人,他的名字叫維傑-辛格,當時他“無法打破90杆”。而今天的維傑-辛格已經進入世界高爾夫名人堂。
人們一開始的擔心在於,這些新興的高爾夫國家在與訓練更精細的選手對抗的時候或許會打出讓人尷尬的成績。今天仍舊這裡仍有許多證據。僅僅是上個星期,吉爾吉斯斯坦的馬克斯比科夫(Azamat Maksytbekov)在54洞的比賽中就只打出了一個帕。他三輪交出128-125-125,最終以高於標準杆163杆完成比賽。一支隊伍包括三名參賽選手,每天只計算兩位選手的成績,因此他被兩位隊友拯救了--蘇裡科夫(Konstantin Surikov)打出高於標準杆95杆,科涅夫(Alexey Konev)打出高於標準杆117杆。
馬其頓第一次組隊參賽,17歲的皮特-斯托揚諾夫斯基(Peter Stojanovski)開局打出71杆--與美國業餘錦標賽冠軍史蒂文-福克斯(Steven Fox)的杆數一樣(兩人所打的是不同的球場)。皮特-斯托揚諾夫斯基隨後兩輪打出八字頭,而馬其頓最終獲得63名。
“艾森豪杯一開始的目標是通過這項運動建立友誼,這條主線保持著。”道森說,“隊伍不會永遠呆在底部。沒有人會因此感到羞辱。每個人對新來者都非常寬容。”
約翰-庫克(John Cook)1978年代表美國參賽。那個時候,美國隊差不多每年都奪冠。韓國在24支隊伍之中名列最後一位,落後128杆。“那向你說明高爾夫的發展方向,以及它成長了多少。”約翰-庫克說,“韓國現在已是頂尖的國家了。”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有趣的時刻。大衛-費回憶說印度曾經連續幾年退賽,第一年是1982年在瑞士。當他們的隊伍來到倫敦的時候,他們的大使館突然意識到南非(當時仍處於種族隔離時代)也將參賽。“他們告訴他們的隊伍回家。”大衛-費說。兩年之後,印度在香港訓練。這個時候他們的總理英迪拉-甘地被兩個錫克教保鏢刺殺。大衛-費因此要去瞭解印度隊是否還要參賽。
“我想:‘這非常有趣。’”大衛-費說,“他們隊伍中有三名印度教教徒以及一名錫克教教徒。他們問我的第一個問題是:‘誰負責?’我避開了那個問題,我回答說:‘我不確定。’”
大衛-費在回憶世界業餘團體錦標賽過往的時候覺得非常有趣。的確,參賽的選手包括那些高爾夫歷史相當豐富的國家,他們來了很多明星,比如美國(伍茲、尼克勞斯)、英國(蒙哥馬利)。另外一些小國家,比如那時的羅得西亞,它們有一些非常有潛力的選手(尼克-普萊斯)。
“這真的是聯合國高爾夫。”大衛-費說。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它的成員還在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