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上海最支持高爾夫的學校‧6年2千孩子摸上球杆
中國高爾夫球場網
 
五、六年前,上海外國語大學西外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西外)只是抱著嘗試的心態,讓孩子接觸高爾夫,誰也沒有想到,到今天,已經有將近2千名學生通過他們的高爾夫項目接觸到了這項對於中國大多數家長與孩子還很陌生的運動。更重要的是,他們與上海天馬高爾夫學院合作,已經為中國培育出了一批有希望的苗子,比如:2013年希望賽上海站冠軍13歲的常文惠、滙豐青少年冠軍賽總冠軍高美祺、北京隊的李安騰等人。那麼,這到底是一所怎樣的學校呢?筆者通過實地走訪,以及訪問學校的校長、老師,有了更為全面、更為立體的認識。
高爾夫進校園全上海領先
西外位於上海市松江大學園區,占地200多畝,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目前學生近3000人,教師400人,師生比率超過一比十。作為全國優秀民辦中小學,上海市5A級社會組織,西外培育出來的學生已經升入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上海交大、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等名校。
不過西外給筆者留下的最深印象並不是學校豪華的硬體設施或腹地廣大的校園,而是整潔的校園中,學生們自己動手所做的作品,師生像朋友一樣地交流,文化課之外每天不少於兩個小時的體育鍛煉,以及學生有規律的學習和生活,把學校視為自己的家園。身處這樣一個氛圍,相信你不難理解為什麼西外最終會與高爾夫結合在一起了。
“我們一開始做高爾夫項目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我們覺得這與我們的辦學理念是吻合的。”負責高爾夫項目的丁堯老師說,“我們希望孩子們在一個多元化的文化環境中成長,我們不希望孩子高分低能,我們希望孩子高分也高能。”
根據丁堯老師介紹,西外的高爾夫專案之所以能開展起來,與一個鼓勵孩子全面發展,儘量拓寬眼界的校長林敏博士密不可分。林敏博士早年留學國外,並在新西蘭的大學裡教書十多年。在那裡,高爾夫是一項相當普及的運動,不僅富人,中產階級,甚至藍領也在打高爾夫。根據林敏博士介紹,他所在的那座新西蘭城市,人口只有40萬,可是周邊就有10個高爾夫球場。因此,當林敏博士回國辦學之時,瞭解到上海天馬距離西外只有15分鐘車程,再加上與天馬鄉村俱樂部的創始人馬先生十分投緣,所以很快就開展起了高爾夫方面的合作。
“我們很早便開始與天馬鄉村俱樂部合作,大約有五、六年時間了,不過三年半之前,我們的合作有了一個新的提升,就是與上海曾雅妮體育運動諮詢有限公司共同合作青少年長期培訓項目,目前在此項目學習的有近二十名精英學員,這些學員不僅學業出色,高爾夫的成就也是全國頂尖的。”
林敏校長說,“我個人認為高爾夫不僅僅是一種運動,更重要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在西方,高爾夫被人稱之為紳士運動。打高爾夫的人整體素質不會差,因為打高爾夫的人在球場上必須要遵守規矩,具有很強的自律性,另外在綠茵場上打球,心態要沉著,鎮定,我想這些都有利於我們學生的氣質、禮儀培養,可以說與我們的辦學理念不謀而合。”
林敏校長多年來大力推廣高爾夫進入校園,讓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便接觸高爾夫運動。每學期,西外都會安排各個年級的學生,分批地去上海天馬高爾夫學院接受“掃盲”。為了得到老師的支援,西外甚至安排老師也去接觸這項運動,摸摸球杆,實地感受一下這項運動。就在上個學期,西外才在上海天馬高爾夫學院安排了一場大型的青少年高爾夫體驗,同時共有500位學員一起參與培訓,當時的場面可以用蔚為壯觀來形容。根據估計,自從開設高爾夫專案以來,西外已經有近兩千人接受了高爾夫的普及培訓。
提高班學習高爾夫兼顧
很顯然,這樣支持高爾夫的學校,不僅在上海少見,從全中國來看也為數不多。也正是因為有這種合作的基礎,當曾雅妮體育運動諮詢有限公司三年前將美國最先進的青少年培訓體制帶入中國,並創立上海天馬高爾夫學院時,馬上就創造出了不同的火花。
根據丁堯老師介紹,西外目前總共有近二十位學生在上海天馬高爾夫學院接受青少年長期培訓專案,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二年級都有,年齡跨幅很大。為了照顧這些學生學球,學校會儘量將主課調到非訓練時段,即使有時候實在調不開,也會安排任課老師在晚自習的時候輔導學生,將他們落下的課程補上。
“我們非常開心能與西外共同合作青少年高爾夫培訓。有感于青少年的高爾夫成長之路,文化課的學習是最為重要的基礎,有了良好的文化素養,高爾夫的路才能走得扎實、長遠,因此我們相當重視與西外的合作。在中國,像西外這樣從上到下都如此支持高爾夫運動的學校是難能可貴的。”上海曾雅妮體育運動諮詢有限公司資深副總裁張凱欽說。
根據張凱欽的介紹,上海天馬高爾夫學院為中國第一個結合文化課和高爾夫教學的專業青少年培訓機構,學生半天文化課,半天高爾夫培訓。在校期間,學員可以通過國內的青少年賽事來磨練,而每年暑假,學院可以安排學員到美國參加更高級別的國際青少年賽事,與世界頂尖的青少年切磋技藝。在這種模式下,學員可以通過高爾夫以及學習的良好成績,爭取進入美國名校,參與更高層次的業餘賽事。最終,學員既可以選擇是否走職業選手道路,也可以選擇學習別的專業,讓自己的人生擁有更多選擇。
高爾夫並不影響孩子的學習
那麼這些學球的孩子在學習方面又如何呢?“我以前有一種認識,認為那種開展課外活動的學生成績不會很好。”天馬學院學員高美祺和孫千雅的班主任老師張蘭說,“可是接觸到學習高爾夫的學生之後,我發現她們的成績不但沒有下來,反倒是上去了。她們的確因為打高爾夫,特別是參加比賽,會落下了許多課程,可是她們倆都很上進,回來都會主動去找老師補課。實際上,最近,我還準備讓孫千雅當我們班的學習委員。”
作為國際部高一五班班主任,張蘭承認在傳統教育上,特別是到高中階段,一個孩子要兼顧高爾夫和學業很難做到,畢竟中國國內大部分的高中都在做應試教育,為了高考,每天都花大量的時間在學習上。
在這一點上,西外與別的學校不一樣。根據丁堯老師的介紹,西外的學生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國內班,另一種是國際班。國內班課程按照國內的教材進行,而國際班課程在採用西方教材的基礎上,結合中國本身的一些強項課目,構成了一種中西合璧式的教育模式。國際班的學生目標為外國大學,學習的課程比國內班更少,完全可以兼顧學習和高爾夫兩個方面,目前參與高爾夫培訓的學員大多在國際班就讀。
“在中國傳統的教育體系之下,就像我們這一代人,我們在高中階段都是一心撲在學習上,從中得不到什麼樂趣。”
張蘭班主任說,“可是這些學習高爾夫的孩子,他們能夠從高爾夫中獲得樂趣,而這種樂趣成為了他們學習的調劑,因此他們並不覺得同時兼顧兩樣負擔重了,反倒更有動力去學習。我個人的感覺是她們倆在這兩個角色轉換得很好,學習學習得很好,而高爾夫上也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事實上,正是這些原因,也激勵了西外繼續開展高爾夫專案。他們漸漸從旁觀、嘗試轉變成為了高爾夫教育中的一員。無疑,這是高爾夫業界願意看到的,也希望這種模式能夠推廣開去。

會員登入

賽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