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更新時間:2014/06/23
4屆美國女子賽見證封悅初長成

中國高夫球場網

 

北卡當地時間21日晚消息,中國18歲女子選手封悅在2014年美國女子公開賽三輪以後,以總成績+5杆位於並列15位。這是封悅第4次參加該項賽事,距離她13歲首次參賽,已經過去了五年;距離她9歲第一次來到美國,更是過去了9年。這一期間,封悅的變化和成長當然不僅僅在於身高。

 

封悅第一次參加美國女子公開賽是在她13歲的時候(2009年),當然那一年她未能晉級。“13歲來這種球場,就是‘哇!…’這種感覺。”封悅誇張地形容說。

 

“第二年(2010年)也這樣。特別搞笑,因為我們住在奧蘭多,球場裡有很多樹。而那次比賽在奧克芒,整個球場都是空的,沒有樹。站在發球臺,就很茫然,不知從哪裡開始。”她回憶說,“有一個洞,站在發球臺基本能看到其他每一個洞。當時還沒有那麼多看臺參照物什麼的,就不斷地問‘對哪兒?對哪兒?’‘然後才是就對那個攝像機打吧。’”想起那個時候的自己封悅忍不住笑了起來。

 

“真的覺得那個時候打完就覺得不靠譜。去年打完,才覺得,哎,還能上得了果嶺了,打起來沒有那麼吃力了。”2013年封悅第三次出戰美國女子公開賽,最終取得了並列54位。

 

而今年,在2014年自己第四次出戰美國女子公開賽之際,封悅在前三輪更“靠譜”了一些。前三輪,她分別交出了+3+1+1,目前以總成績+5位於並列第15位。在果嶺快如餐盤的松樹叢2號球場,有理由期待她決賽輪的發揮。

 

從不晉級、到晉級後排位靠後,再到今年54洞以後的前20位,封悅認為這是伴隨年齡增長而來的副產品。“年齡吧,伴隨著它,自己慢慢地、全方面地在成長。對於比賽、對於比賽地的看法和認識也多了起來。”

 

一起成長的除了高爾夫,還有這個9歲就跟爸爸來到美國的小女孩的心智。在LPGA的一份有關封悅快問快答的介紹中,她說自己是一個“難以形容(Indescribable)”的人。

 

“我就用一個詞兒,‘形容不了’。”封悅說,“我也不知道。”

 

“反正我就覺得我看別人,很多都是我自己的觀點在裡面。並不是這個人是怎麼樣,而是說我認為這個人是怎麼樣。所以我覺得他們會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感覺在裡頭,所以我就真的會是他們說的這樣。而其實我自己是什麼樣都行。”

 

說這話的時候,封悅有點像一個思考成熟的大人。事實上,一方面,她確實是爸爸封德林的貼心小棉襖,但另一方面她的的確確正在逐漸走出家長營造的真空環境,成長為性格獨立的巡迴賽球員,並非傳說中的“爸寶”。

 

替封悅背包的球童爸爸封德林總是同組球童中走的最快,投入最多的。但一旦打完比賽,他就像換了個人似的,整個神經都鬆弛下來。松樹叢俱樂部2號場球場的即時氣溫偶爾會攀升至40攝氏度,因為太熱,剛剛完賽的封德林沒什麼胃口,就坐在球員餐廳外的搖椅上休息。

 

18歲的封悅已經盛好了食物,準備開動。一想不對,又站起身接上一杯熱水,給老爸端出去。“在球場上,別看是她爸爸背包,其實現在已經是封悅照顧爸爸了。”封悅的媽媽呂錦介紹說。“叫爸爸多喝水啊,隨時補充防曬霜什麼的。”坐在一旁的封德林沒有說話,但是滿臉的幸福溢於言表。隨即封悅又給老爸夾了滿滿一盤西瓜解暑降溫。

 

在多年前的一篇報導中說,“封悅的日常生活是所有高爾夫青少年們又敬佩又恐懼的範本:早上6點起床,做一小時體能,吃飯上學。中午父母接她回家吃飯,如果來不及就買個三明治在車上吃,下午去球場練球。晚上吃完晚飯寫作業,9點準時睡覺。除了比賽,這樣的生活雷打不動。”

 

現在呢?“客觀地說,應該是兩年前吧,她爸爸對她的管教就滿滿放鬆了。孩子大了,也有自己的理性的判斷力。”封悅媽媽呂錦說。

 

“現在的話還好,如果我非常反對的話,就還是不會硬要求的。”封悅點點頭說,“比如早上要開球,他提前會先問一下,那你明天什麼安排。這種的話就不會說,該起床的時候,叫不起來,都會事先約定好。”

 

在第一輪的18號洞,封悅的開球落進了球道旁的松樹林。父女倆商量用什麼杆救球。封悅的意思是9號鐵,封德林則建議是7號鐵。“最後用的是9號鐵。”封悅說。事實上,在不久的將來封悅也有打算找到一個合適的長期球童。

“你是屬於特別聽話的那種孩子嗎?

封悅沒有回答,她抿了抿嘴,有些調皮地笑了起來。

2014年是封悅職業新人年,在LPGA二級巡迴賽上,她已經取得了一個勝利,和6個前十的完成。林林總總收穫獎金已經有6萬余美元。“新人年沒有目標。只要能有比賽打就成。我不是因為喜歡高爾夫而打球,或者說是,因為高爾夫能夠讓我賺到錢,我就喜歡。這些錢是我自己掙的。”她嘿嘿地笑了。

會員登入

賽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