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5/03/16

中國高夫球場網
多年以來,美國高爾夫大師賽最重要的技術資料是什麼,一直讓人迷惑不解。CBS高爾夫記者凱爾-波特(Kyle Porter)撰寫了以下文章探討這個問題,根據他的觀察,在奧古斯塔,發球距離的重要性或許高於推杆。以下就讓我們來讀一讀他的文章。
當1997年美國大師賽,泰格-伍茲摧毀奧古斯塔的時候,關於原因,全都圍繞他的距離。
“他太遠了”,“每個洞他都用挖起杆”是大家共有的主題。
那一年之後,這一點改變了嗎?
伍茲後來又贏得了三場美國大師賽,即便球場加長也沒有阻擋他。與此同時,過去三屆比賽,有兩屆的冠軍都屬於美巡賽上最猛的大炮(巴巴-沃森和亞當-斯科特)。
當然到最後,唯一重要的是數字是冠軍的四輪杆數,可是有多少條路通向那個點呢?
我們已經研究過七號洞、13號洞以及18號洞打好的重要性,可是該周整體來說又需要什麼出眾呢?
在2015年美國大師賽即將開始的時候,現在就讓我們來瞅一瞅最重要的資料。
美國大師賽是一個很難分解的賽事,因為一些最寶貴的資料(得分推杆,以及發球台到果嶺得分)沒有提供。
為了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主要看過去五年的發球距離及精確性,標準杆上果嶺率,以及推杆總數,以便揭開一個人到底需要什麼才能贏得綠茄克。
體育記者尼爾-佩因(Neil Paine)在2014年美國大師賽之前寫過一篇精彩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他預測了誰能贏得美國大師賽。當他這樣做的時候,他從公式之中去處了一個有趣的元素。“1980年以來,綠茄克獲得者,平均上球道率比之前一個賽季的巡迴賽平均值少1.6%。”他這樣寫道。
那麼發球臺上的開球距離呢?好吧,那卻是首要的。
“一個球員,之前一個賽季的發球距離比美巡賽平均值每遠17碼,他在美國大師賽的基礎72洞成績就會少一杆。
“相比之下,1980年以來25個最讓人失望的美國大師賽表現中,有17個都屬於發球距離低於平均值的選手。”
以上全是尼爾-佩因的預測。那麼賽事周的情況如何呢?實際比賽的資料又如何呢?
2014年,巴巴-沃森在開局距離上領先整個參賽隊伍2碼,而他標準杆上果嶺率排名第五位。相形之下,他每個洞所用的推杆數,甚至沒有進入前十名。
2013年,亞當-斯科特在開球距離上排名18位,在標準杆上果嶺率上排名第一位。2012年,巴巴-沃森開球距離排名第四位,而標準杆上果嶺率也是第四位。
讓人感到有趣的是,2011年美國大師賽冠軍肖爾-舒瓦澤爾的開球距離排名44位,而標準杆上果嶺率為42位。那個星期,他的推杆相當驚人,每一輪所用推杆都在27推之下。
可是過去五屆冠軍,他是唯一一個推杆如此好的選手。2010年米克爾森在開球距離上位於第二位,可是他在推杆上,以及標準杆上果嶺上都很一般。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同尼爾-佩因的判斷--雖然人們對奧古斯塔標誌性光滑果嶺屏氣凝神尊重,可是推杆技術並不是一個人會偏離預期的重要指標 --只不過在這裡,他是預測,而我談論的是賽事那一周真實的資料。
看上去除了肖爾-舒瓦澤爾,美國大師賽的成功公式是在發球臺上盡可能將球擊遠,不要錯過果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那個星期,你的推杆在平均水準之上,你仍舊能取得賽事勝利。
我懷疑這背後的原因在於,你相當難在奧古斯塔快速的果嶺上救球。如果你的發球距離遠,你更容易標準杆上果嶺。如果你能標準杆上果嶺,你在四杆洞可以輕鬆打出帕,與此同時,五杆洞仍舊是容易抓鳥的。
從今年來看,這無疑是巴巴-沃森、麥克羅伊、達斯汀-詹森的好兆頭。
這是一個很直白的公式,因為奧古斯塔本身就是一個很直白的球場。艱難的部分是?你過去參賽的時候如何做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