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爾夫起源及萌芽時期
環球高爾夫
1918年,被稱為“南洋王”的松岡富雄(後任臺灣新聞社社長)自馬尼拉返台,並于“梅屋敷”(孫中山訪台時住宿之所)與當時總督府的行政長官司下村宏及臺灣銀行總經理櫻井鐵太郎、石井光次郎等人餐敘,席間談到高爾夫運動已在馬尼拉興起並蔚為時尚,如不參加該運動,幾乎無緣與上流社會人士接觸。餐後松岡富雄將一套高爾夫球具贈送下村,亦送石井一雙舊球鞋。
因此契機,加上當時自美歸來的日本球員井上信於1918年贏得第一屆日本業餘公開賽並于當年5月來台訪問的機緣,集合有志者請井上信在臺北馬場町練兵場作示範表演並教授技巧。
當時搭建的臨時球道,是有關單位派出工人,采N字形兩邊長約
藉此契機,有志人士即積極規劃一正式球場,並尋覓適當場地。經當時淡水稅關長原鶴次郎的推薦,建議採用清朝時代的練兵舊址,但當時該地屬於陸軍用地。於是
1920年淡水球場著手擴建,1922年完成9洞球道,總長
淡水球場出身的陳清水、林萬福因受日人賞識,先後獲聘至日本當教練,並奪下關東職業賽和日本公開賽冠軍,且代表日本到美國比賽,皆有不錯成績。之後,日本開始注意到臺灣亦有不錯的高爾夫球員。至於陳金獅、陳火順等人先後到日本學習高爾夫相關知識,並將所學帶回臺灣,開始在全省各地陸續進行小規模的球場建設工作,各地也出現第一批球員,臺灣高球環境初見雛形。
1938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隨即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淡水球場因地勢高亢,可扼守淡水河口與淡海,因而被日軍劃為軍事要塞。1944年12月美國首次炮轟淡水,1945年1月美軍攻陷呂宋島並大舉炮轟駐台的日軍,日軍調動陸軍船舶工兵隊駐防於球場內,並砍樹充為野戰堡壘,大挖坑洞以防美軍進攻。
不料,1949年中央政府遷台,球場再次被劃為軍事防衛區,修整工程再次被迫停歇。之後淡水球場陸陸續續進行修建,從9洞至12洞,直至1952年“美軍援華顧問團”成立,選擇淡水的臺灣高爾夫俱樂部為其健身國際交誼之所,當時已修復15個洞。美軍顧問團進駐球場,首先自美空運推土車填平丈餘深的“戰車壕”,才修復並完成18個洞,並建造圓形餐廳會館。
而美軍亦將其經營管理理念引進球場,當時球場內販售的飲料、球、球具用品,全是美軍帶進來的舶來品。1960年,美軍還大舉增建三層樓的住宿賓館、游泳池等附屬設施。
美軍在此每年畢舉辦民航杯、主席杯等業餘公開賽,同時為鼓勵與提升杆弟素質,也不定期為杆弟們舉辦小型杆弟高爾夫比賽,呂良煥、許勝三、郭吉雄、謝敏男、謝永郁、呂西鈞等人就是靠此比賽,得到他們夢寐以求的球杆,而且也奠定了日後為國爭光的基礎。
臺灣光復後的第二座球場,是臺北高爾夫俱樂部,於1953年春,由何應欽將軍、孫連仲將軍及吳三連、林伯奏、陳重光等先生,鑒於臺北為中央政府所在地,卻無大容量之運動場所,倡議組織“臺北高爾夫俱樂部”以提倡公從運動、發展外交為宗旨。俱樂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