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更新時間:2016/01/31
伍茲職業生涯最重要的5條教訓
中國高爾夫球場網
 
看一下最新的世界排名會發現,目前排名世界前4的球員——喬丹-斯皮思、傑森-戴伊、麥克羅伊、裡奇-福勒——年齡都在28歲以下。不可避免,他們總會與年輕時的伍茲作比較。
 
說實話,拿這些青年才俊與伍茲對比,有些不公平。伍茲刷新了無數紀錄,將這項運動的標準和門檻大大提高,將高爾夫運動發揚光大,單就這一點,這四位的成就再大,都無法超越。
但為什麼要跟伍茲比較?主要是希望通過總結伍茲的職業生涯,讓年輕人有所啟發。在超過25年的高爾夫生涯中,伍茲經歷高峰,也有無數低谷,他的起起伏伏或許可以讓這些年輕才俊更好地認識高爾夫。伍茲的這五條教訓,年輕球員一定要切記!

 
不要輕易改變揮杆
職業生涯至今,伍茲總共經歷了五次大的揮杆調整。這五次揮杆調整發生在4個不同的教練麾下。而每一任揮杆教練,都有著完全不同的揮杆理論。
伍茲的第一次揮杆調整發生在職業生涯第一個鼎盛期。1996年年底,伍茲轉為職業球員,並在1997年以12杆優勢創紀錄贏得美國大師賽。那時候的伍茲風頭無人能及,當時他在美巡賽上的勝率為25%,大滿貫賽上的勝率為21%。從這兩項資料看,伍茲似乎可以以絕對優勢,永遠統治世界高壇。但出人意料的是,1997年年底,在布茨-哈蒙的指導下,伍茲決定調整自己的揮杆,以讓自己的揮杆更穩定。這個調整過程一直持續到1999年年初。
調整揮杆一年多的時間裡,伍茲的狀態起伏不定,僅收穫一場美巡賽勝利,拿到一場大滿貫賽冠軍。如果按照伍茲1997年的勝率和贏球勢頭,不調整揮杆的伍茲將多贏3場美巡賽和一場大滿貫,那他82場美巡賽的勝利將追平薩姆-斯尼德,15個大滿貫賽冠軍也將更加接近傑克-尼克勞斯。
當然,1999年-2002年,調整揮杆後的伍茲繼續統治著世界高壇。不過,伍茲的第一次揮杆調整還是讓人很不解。以伍茲當時的狀態,即便不調整,天賦異稟的伍茲已經所向披靡,他在奧古斯塔的12杆大勝,甚至迫使奧古斯塔對球場做出徹底改造,以增加對伍茲的挑戰。
調整揮杆後,從1999年-2002年的五個賽季,伍茲在美巡賽上的勝率提高到35%,大滿貫賽上的勝率提高到44%。伍茲看起來已經完全適應了新的揮杆。2002年,在連續贏得兩場大滿貫賽勝利後,伍茲再次決定調整揮杆。2002年下半年,伍茲與布茨-哈蒙分道揚鑣,選擇與漢克-海尼合作,繼續調整自己的揮杆。這次調整恢復期比上次要長,這期間伍茲在大滿貫賽上顆料無收,直到2005年,伍茲才再次在大滿貫賽上稱雄。
如果伍茲在2002年不對揮杆做出調整,延續之前的勝率,他在美巡賽的勝利將達到創紀錄的87場,大滿貫賽上也將追評尼克勞斯的紀錄。
但是生活沒有假設,伍茲在調整揮杆的道路上越陷越深。2010年,伍茲與漢克-海尼分手,選擇與西恩-弗利合作。2012年-2013年,經過調整後的伍茲看起來重回巔峰,他贏得8場美巡賽的勝利,但遺憾的是依然沒有大滿貫冠軍入帳。2014年,伍茲與弗利分手。之後,伍茲深陷傷病泥潭,再也沒有贏過一場比賽。
伍茲曾在不同場合解釋,他經常調整揮杆,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減少揮杆對脆弱膝蓋和背部的損害。但頗具諷刺的是,經過不斷的調整,他的揮杆由從前的平順高效,變得扁平而又不穩定。揮杆的調整讓伍茲的身體開始承受更大壓力,也成為他2000年後狀態起伏並逐漸下滑的主要原因。
這幾次揮杆調整總共浪費了伍茲三年半時間,如果沒有這些周折,按照伍茲之前的狀態,他早已經打破斯尼德美巡賽82勝和尼克勞斯18個大滿貫賽冠軍的紀錄。
有句俗語說的好:如果沒壞,就不要修它。伍茲的經歷也給年輕後生們提了個醒——千萬不要輕易調整自己的揮杆!
不過,現在的職業球員好像已經深知這一點。無論是麥克羅伊、斯皮思還是戴伊,他們從不輕易調整揮杆。

 
職業生涯要有目標,但不要僅有一個目標
職業生涯早期,伍茲便為自己制定了一個目標——打破傑克-尼克勞斯18個大滿貫賽冠軍的紀錄。伍茲所做的一切,都為實現這個目標。
伍茲的目標很高遠,但也同時意味著,如果他不能實現這個目標,那麼無論他取得多麼高的成就,他的職業生涯都會被認為是不成功的。
不可否認,伍茲的這個目標成為推動他前進的巨大動力,但同樣也可能為其失敗埋下伏筆。未來會怎麼樣,沒有人會知道。誰也不會想到,之前狀態神勇的伍茲,自2008年之後再也沒有一個大滿貫冠軍入帳。
在最初制定這個目標時,伍茲應該清楚,他所處的時代,無論是業餘時期還是職業生涯,都與尼克勞斯所處的時代大不相同。1997年之後,高爾夫已經走向全球化,球場距離更長,球員裝備更先進,球員實力更接近,而報導高爾夫的媒體,也呈現爆炸式的增長。他們盯著球員在場上和場下的所有舉動,在為球員帶來更多曝光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場外壓力。現在的高爾夫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讓伍茲打破紀錄的目標更難實現。
伍茲已經獲得了79個美巡賽冠軍和14個大滿貫賽冠軍,但每個人看伍茲時,還會覺得他的職業生涯不圓滿,因為他還沒有打破尼克斯的紀錄。
如果當初伍茲沒有制定這個目標,或者制定之後沒有被媒體大肆渲染,那麼世人將會以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評價伍茲的職業生涯。沒有人關注他有沒有打破尼克勞斯的紀錄,人們只關注他的那些偉大勝利和偉大時刻,以及為推動高爾夫運動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
很多人在爭論,伍茲和尼克勞斯,誰才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伍茲的業餘生涯強于尼克勞斯,除了14個大滿貫冠軍,伍茲還有18個世錦賽冠軍,並且統治世界高壇15年。在如此國際化,競爭如此激烈的時代,伍茲的這些成就尼克勞斯絕對做不到。
但有什麼用?伍茲沒有打破尼克勞斯的大滿貫冠軍紀錄,僅此一點,伍茲自覺先矮一頭。
不同于伍茲,麥克羅伊和斯皮思已經多次在公共場合強調,拿多少大滿貫賽冠軍,他們不會為自己制定具體目標,他們的目標是打好比賽,能拿多少拿多少。不過,伴隨著他們成就越來越高,大滿貫冠軍紀錄的問題會被不斷拋出。這時候,希望麥克羅伊和斯皮思們能從伍茲的故事中,得到一些啟發。

 
擊球距離至關重要
過去一年,斯皮思以22歲年齡贏得兩個大滿貫賽冠軍,震驚世界。球迷不僅驚訝于這兩個冠軍,更驚訝於他贏得這兩個冠軍的方式。
上個賽季,喬丹-斯皮思在美巡賽的開球距離為291.8碼,在大炮雲集的美巡賽上,這個資料並不突出。雖然開球不占優,但斯皮思總是可以通過靈活的球場策略和精湛的短杆和推杆技巧,取得優勢,贏得比賽冠軍。
斯皮思的成功向人們印證了短杆和推杆重要性。但即便如此,誰也無法忽略擊球距離的優勢。
鼎盛時期的伍茲,無論是開球距離,還是短杆和推杆技術,都無人能及。他驚人的開球距離,讓他在大賽中獲得了無與倫比的優勢。1997年,伍茲以12杆優勢贏得美國大師賽冠軍時,他在五杆洞的擊球幾乎用不到8號鐵以上的球杆。正是伍茲如此的強勢表現,奧古斯塔不得不對球場進行改造,增加球場距離和難度。
不僅在奧古斯塔,在美國公開賽和PGA錦標賽上,伍茲擊球距離遠、力量足的優勢也充分顯現。在厚厚的長草區,伍茲總是可以憑藉力量優勢,將球強勢救出長草,攻上果嶺,而其他球員只能將球擊回球道。一個絕佳的案例是2000年的美國公開賽,在圓石灘球場厚厚的長草中,伍茲用一支7號鐵打出了超過200碼的距離,將球放上果嶺。這一記擊球讓電視評論員驚呼,“伍茲的這記長草救球,看起來跟球道上的擊球一樣完美。”
2014年的PGA錦標賽,簡森-戴伊讓喬丹-斯皮思看到了擊球距離帶來的優勢。在距離超長的呼嘯峽,處於最佳狀態的斯皮思卻以3杆劣勢輸給了戴伊,確切說是輸給了戴伊的距離。戴伊的超長距離讓他獲得了更多靠近果嶺的機會,最終幫助他戰勝斯皮思,贏得了職業生涯第一個大滿貫賽冠軍。
未來,斯皮思如果想贏得更多勝利,擊球距離必須要提升。看看鼎盛時期的伍茲,擊球距離總是可以讓他脫穎而出。斯皮思想要打出統治級表現,提高擊球距離非常關鍵。

 
得推杆者得天下
從發球台到果嶺,擊球距離讓伍茲脫穎而出,但果嶺上,真正決定勝負的是推杆。縱觀伍茲的職業生涯,卓越的推杆技術是他取得偉大成就的最重要原因。1999年的PGA錦標賽,2002年的美國大師賽,2002年的美國公開賽,2008年的美國公開賽,以及其他大滿貫賽,伍茲的推杆表屬現象級,他在果嶺上的穩定表現,經常出現的神來之筆,都讓同時代球員望塵莫及。
跟許多大炮型選手一樣,伍茲的擊球雖遠,但精確度不高。整個職業生涯,伍茲的開球上球道率沒有一個賽季進入前50名。
一般而言,開球距離遠的球員,短杆都一般,在果嶺周圍和果嶺上的表現差強人意。但伍茲是個例外。他的短杆和推杆實在太強悍。當他的短杆和推杆打出恐怖級表現時,其他球員表現再好都沒希望,比如1997年的美國大師賽、2000年的美國公開賽和2000年的英國公開賽。當然還有2008年的美國公開賽,那屆賽事伍茲開球亂飛,標準杆上果嶺率僅有53%,但他還是憑藉出色的切杆和推杆,最終奪冠。
2000年是伍茲職業生涯表現最好的一個賽季,他的各項資料尤其是短杆資料,創造了歷史最高。那一年,伍茲的平均推杆數位列第二,一推抓鳥(或更好)資料排名第一,一切一推救球能力排名第一。那一年,他的開球資料和短杆資料一樣出色,但開球上球道率僅排名第54位。
2005年,伍茲贏得6個冠軍,包括兩場大滿貫賽冠軍。那一年,伍茲的開球上球道率排名倒數,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完全是靠短杆的出色發揮:平均推杆數位列第二,一推抓鳥(或更好)資料排名第一,一切一推救球能力排名第三。
球迷回憶伍茲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時,1997年的美國大師賽和2000年的美國公開賽必被提及。這兩場賽事,伍茲的超長開球直接碾壓球場,而短杆的神級表現直接將比賽懸念扼殺。
翻看伍茲的職業生涯資料會發現,短杆和推杆的優異表現是他成功的最大原因,尤其是2005年-2009年,受傷病和年齡影響,伍茲身體狀態出現下滑,開球距離僅有兩個賽季進入前十名,開球上球道率僅有一次進入前100。如此糟糕的開球表現,伍茲依然贏得6個大滿貫冠軍和31場美巡賽勝利,原因在哪兒?全靠短杆!那時,看伍茲糟糕的開球表現,你會覺得他能打出74杆,但他卻用精湛的短杆技術,讓自己打出了67杆。
現在的麥克羅伊、戴伊和達斯汀-詹森,他們的開球距離讓人看到了鼎盛時期伍茲的影子,但他們缺乏的,正是伍茲在果嶺周圍的精湛技術和霸氣。
伍茲的這些資料可以給長打型選手不少啟迪!如果想在巡迴賽上有好的表現和排名,多把注意力放在短杆和推杆上,提高自己在果嶺周圍的表現。
開球賺吆喝,推杆才能掙錢。這是永恆真理。360碼的開球和枯燥的短杆練習,前者帶來了球迷的喝彩,後卻為伍茲贏得14個大滿貫冠軍和79場美巡賽勝利。如果讓球員選,我相信多數球員會選擇後者。

 
保持激情,保持對高爾夫的樂趣
轉職業前六年,球場上的伍茲經常露出標誌性笑容。他的笑容天真純潔,無憂無慮,感染著在場每一個人。從1997年-2002年,伍茲總體上是快樂的。但從2002年-2005年,伍茲的高爾夫性情徹底改變,高爾夫之于伍茲不再是一種快樂,而是變成一種工作。
伍茲對待高爾夫的態度從2000年下半年開始轉變。到了2000年年底,高爾夫對於伍茲已徹底淪為一種負擔。他想周遊世界,他想遠離高爾夫,他不願每週捧著勝利獎盃,擺出一成不變的姿勢和笑容。那時的他保持著高昂的勝率,看起來可以一鼓作氣打破尼克勞斯的大滿貫紀錄。於是他開始發力,把這個當成一個必須完成目標和任務,儘快完成。這種觀念的轉變讓他的生活發生變化,高爾夫變得不再快樂,而僅僅是工作和任務。
這讓人想起了1930年的波比-鐘斯。那一年,波比-鐘斯為自己制定了一年內奪取四大滿貫的目標(那時的四大滿貫是美國業餘錦標賽、美國公開賽、英國公開賽和英國業餘錦標賽)。年底時,波比-鐘斯順利完成任務,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第一人。那時的波比-鐘斯應該是意氣風發、志得意滿、快樂異常吧?事實並非如此!翻開歷史資料可以發現,那時的鐘斯又瘦又老,精神狀態很差,完全不像一個28歲的年輕人。那一年,鐘斯完成了自己制定的目標,卻再也找不到高爾夫的快樂。
2000年前後,伍茲的心理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沒有人知道。但不可否認的是,之後的伍茲身體狀況、揮杆和對待高爾夫的態度,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還是說,是這些轉變,導致了他心理上的變化,讓他對高爾夫的快樂不再?沒有人知道答案。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什麼原因,年輕的球員都應該保持對高爾夫的熱情和快樂,就像伍茲年輕時做的一樣。一旦對高爾夫的快樂消失,高爾夫也就離你而去了。

會員登入

賽事資訊